第三二六章 晋商(2 / 3)

崛起1639 上林春 5135 字 2019-09-05

蒙古的两大贸易口岸,晋商几乎把持了对蒙贸易。

说起晋商,就不得不提到九边与盐引,开中法规定,商人把粮食和其他军需物资运到边境,用军队给出的收据,和官府换取换盐引,这既解决了军需物资供应,老百姓也不用背着粮食千里迢迢服役,商人又获了利,可谓一举三得。

正是由于开中法的推行,土地贫瘠,竭丰年而不足食的山西人,踏上了走西口的商路,在西口以东,另一个重要的通商要地便是张家口。

虽然叶湛推行的折色法与李信废除盐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晋商,但晋商仍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牢牢把持着对满蒙的贸易。

李信提到的范永斗,是晋商之首,常年盘踞在张家口,其余七人与范永斗,在清军入关之后,合称满清八大皇商。

早在明朝初年,范家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做生意,历七代,传至范永斗时,已成了张家口对满蒙贸易的最大汉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

努尔哈赤素来善待晋商,到了范永斗这一代,范家已经和满清的利益捆绑到了一起,铁器、火药、火枪、军事情报源源不绝的从关内,经晋商,输往关外,满清也越发的倚重晋商。

根据史料记载,满清所需的部火药、八成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金属由晋商提供,甚至京畿情报,细致到每个关口的守将姓名、士兵数量和装备清单,晋商都可以提供。

这简直是细极思恐了。

皇太极曾在宁远战败之后说过,他不畏惧袁崇焕,最担心的是明朝边防严查商人越境,生怕晋商彻底中断交易,这关乎到满洲的生死存亡,就在崇祯下令封锁边关之后,范永斗和其余七家晋商依然坐镇张家口,向后金转运物资,史载: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

后满洲数度入寇,掠得大批财货人口,不再完依赖于晋商,但晋商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李信让范永斗等人回来,是给他们一个回头是岸的机会,只要愿意与满蒙割断联系,他可以即往不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张家口距离北京有五百里,而荡寇军兵力不足,只能勉强守着北京,没法进取,连居庸关都没控制,更别说把手伸到张家口,否则早就带兵杀到张家口,把八大晋商抄家灭族了。

这日,范永斗收到了北京山西会馆的紧急来书,在张家口自家豪宅里,约见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与黄云发等七大晋商。

“大哥找我们来,是什么事?”

范永斗年龄最大,家业最大,在晋商中被尊为大哥。

身着旗装的丫鬟刚刚上了茶,并给各人点上烟,性急的王大宇率先问道。

“你们先看看吧。”

范永斗把山西会馆的急信传递过去。

七人相继传看,屋内的气氛陡然凝重起来。

“诸位以为如何?要不要去北京?”

范永斗向下问道。

席间默不作声,每个人都哼哧哼哧的抽着烟,很快,屋子里烟雾燎绕。

李信的要求,形同于最后通碟,要么回归汉人怀抱,免得大清被灭之后不得好死,原本晋商从来不担心大清灭亡的问题,但是多尔衮挟十九万大军进攻北京,死伤达七万之多,吃了自努尔哈赤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败仗,晋商就不能没点想法了,至少会反思与满清是不是走的太近?

做生意的唯利是图,通常会为自己留点退路

可是李信的意思传达的很清楚,与满蒙断绝往来,撤回北京,那么,不能与满蒙做交易,损失的巨额利润谁来填补?更何况李信的力量只在北京周边,没法接应他们,凭他们自己的力量,要想在满蒙的眼皮子底下,把巨额家产运回北京也难如登天。

范永斗不急不忙,跷着二郎腿,背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