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丢失的情感(2 / 2)

楼大厦,可谓是完美的展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交织。

只是这个碰撞和交织带来的结果,好像并不理想。

继续往胡同里走去,陈旧的氛围才多少有点像一条胡同,不过这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路两边那布局十分凌乱的民宅。

张扬看着这些建筑是啧啧称叹,指着周围和直播间里的人说到。

“这还真是典型的老京北胡同,给人的感觉貌似只要有点空地,水泥墙就会向外扩张。”

顺着张扬的话,直播间里不管是见过还是没有见过老京北胡同的人,都是感慨连连,老京北的胡同,甚至包括一些其他城市的胡同,给人的感觉往往都是杂乱有序,并且邻里和谐的。

n’‘巷弄’或者是‘巷’,指的就是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那种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

可以说胡同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个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

胡同,是北京、苏州的一大特色,但苏州称为‘巷弄’。”

简要的说了一下对于胡同的定义,而且这还是张扬不得不说的,因为接下来的一段话,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说明白。

“咱们现代人习惯了高楼大厦,习惯了邻里之间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熟悉的惯性,今天我给大家说一个胡同文化。

汪曾祺这个作者还特意写了本同名书,书里面是这样说的。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这里的人舍不得挪窝儿,也就是咱们俗话说的‘破家值万贯’。

有人说京北城就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就连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

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

这种特有文化其实也像农村里的街坊四邻一样,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谁家有个事儿,村里人或者胡同里的人都会过去帮忙。。

其实说白了,胡同文化就是咱们这些城里人现在所丢失的邻里感情。”

没有人能想到,张扬仅仅就是因为一个老胡同,就引申出了现在城里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有时候过了不知道多久,才能发现自己家对门换人了,甚至有些人连自家的邻居都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