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生命的力量(2 / 5)

“我们的崇拜过滥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它不是真正的经典的宗教。真正经典的宗教应该是一元神,但这在周代就已经开始抛弃了。”我继续说到“在孔子时期,就提出未知生焉知死的理论,更强调人的作用和现世的理想,而对来世的希望和对神的寄托渐渐淡化了。比如从商朝的鬼神崇拜到周朝的祖先崇拜,就是宗教由神到人的转换,我们看黄帝陵,是不是现了历代政权最隆重的礼拜?黄帝是什么?他本质上是人,是祖先。”

“这很猛啊,敢于抛弃神仙!”张思远感叹到。

“中华文明是一个早熟的文明,很早就认识到自然的力量,当你看过黄河壶口瀑布时,巨大力量的神圣感油然而生,但我们的祖先不会一味崇拜它,而且还要试图改造它,大禹不就是这样的人吗?这是何等的自信,这是何等的人的尊严!”我感叹到。

“那么,从文化根基上讲,如何确立这种自信呢?”小池又问到。

“《易经》产生起,人就站起来了。祖先们把天地人并列,人与天地地位平等,从基本理论上就自信了。”

“那么,宗教的意义就消失了吗?我们明明看到这么多宗教在延续,尤其是佛教和道教。”小池追问。

“不,没有消失,我们只是改造了宗教。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它崇拜的人是老子,最重要的经典是《易经》和《道德经》这基本上是哲学著作,不谈神仙鬼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得道的神仙,只不过是通晓自然规律的人,这有什么神奇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也中国化了,比如,人们把修佛的成就称为智慧的成就,佛本身也是人而不是神,况且,我们把开悟之人也称为得道。其实,道,就是自然和人生规律,这才是中国人的信仰!”

大家无话,继续上山。

小池走在我前面,突然,她蹲下来,好像现了什么“快看,这就是我说的范仲淹!”

我们仔细一看,山石中,在我们腰间,有一块一尺见方的石刻,上面刻写着范促淹的诗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真是他,他的诗怎么刻在这里呢?

小池解释到“大家只记得范仲淹是个文人,估计妍子也听说过他吧?”

“切!没听说过又怎么样?《岳阳楼记》又不是没读过。”妍子故意说到。

“这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伟大的文人,著名的政治家,其实,他还是一个武将,他当年就是镇守延安的军事将领,大家不知道吧?这词,就是他写于延安的思念家乡的词,所以就刻在这里了。”

原来如此,非常让我震惊,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金句,原来也是金戈铁马的汉子,顶天立地的好汉。比起那个仗剑行侠的空有一身武功的李白,比起那个壮志未酬悲愤激昂的稼轩,比起那个立志抗金至死不休的6游,比起那个文入进士兵败零丁的文天祥,范仲淹是幸运的,历史给了他机会,他给历史留下了华章。

“大家读到这诗时,想想当时的延安,有什么不一样?”小池问到。

大家还未回答,她就自说自话“当年延安应该有很多树吧?要不然,黄叶地,从哪里来的黄叶满地呢?看看今天的延安,植被很少了,是不是有沧海桑田的感觉?”

“就你话多,我想的是这块石刻太小了,毕竟是范仲淹啊,比起岳阳楼的木刻,这里太小了。”高妍回答到。

再往上,山势越来越陡了,几乎是前一个人走在后一个人的头顶,我和思远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她们,总算来到山顶,一个道观,上面有民国大书法家于佑任几个大字“太和山”,原来,清凉山还有这个名字。

参观照相必不可少,旅游的基本动作要做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