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90年代的初始(2 / 2)

枫城旧事 宁溪南 4043 字 2020-11-30

缺了什么菜就叫张兴隆从家里带上去。

其实买不了多少,表达的是个心意。

肯定也有在亲家面前显摆显摆的意思,你看,我家开着大饭店了,你还是摆摊的,别看你儿子是全民,我家也不差。刘桂新也不计较,要什么菜就挑好的给拿过去。

儿子大了不由娘,一切都得往让孩子好的方面去想,去做。

东北的春天最难熬,是一年当中最冷的几个月。

不是温度低的冷,这会儿气温相比数九那会儿要高一些。是那种刺骨的冷春天融雪会吸收大量的热量,这种寒冷是直接沁到骨头里去的。

有句老话叫春捂秋冻,秋天的冷在皮外,春天的冷伤人,必须得捂严实点。

随着天气一天一天变暖,郭家市场上做生意的人也多了起来,去年还空着一大半,今年差不多就满了,连边上的门面房都被租了大半出去。

同样的生意做的人多了竞争就大起来,就变得不好做了。

都想留住客人,秤得高高的,东西挑好的,还得抹零去整的偷偷在价格上较劲儿。

刘桂新就和张清之合计着,是不是转转行,可是转行又能做些什么呢?郭家这个地方太小了,别说郭家,整个南芬也就是那么一点点大,也就是几个厂矿的工人。

整个郭家堡子,完全就是靠着选矿厂。

就像整个本溪市完全就是在靠着本钢生存一样,这是重工业地区的特点。厂兴市兴,厂衰市衰。

缝纫店的活这会儿也不能做,年轻人已经没有人会买布做衣服,各种时髦的新潮衣服满大街满市场都是,各种化纤材料数不胜数,棉布毛料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

而且厂子还会发工作服,一年冬夏三套,很多工人平时也都是穿着工作服,耐脏耐磨也不掉价。这会儿工人的地位还有那么高。

张清之偶尔回老家一趟看看兄弟,连哑巴老六都比划着要本钢的衣服,要带本钢标志的。

张家堡那边也有了变化,很多人家拆掉老黄泥草房盖起了红砖瓦房,以前用树杆夹起来的帐子也被红砖墙代替,村里有了卖店,再不用打斤酱油也得跑十几里地去法台。

也通了公交车,从市里到县里的长途车,一天两趟经过堡子。堡子里的年轻人都去了县上或者市里挣钱,没有人愿意留在家里种地。种一年赔一年。

张兴隆的二大爷,四叔,五叔都盖起了新房子,修着大院子,不过四叔的日子过的明显比兄弟差很多。

只有老六,还是河边那一间半草房,一个哑巴,自己能养活自己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张清之本来还想着是不是找人给老六说个媳妇回来,后来被刘桂新劝住了。不是不想管,一个哑巴,又穷,就算是找来了以后怎么办?有了孩子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