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无商不活(2 / 4)

的一个是统治者居高临下便于控制;另一个是整齐的布局使逃亡的罪犯无处藏身,官司机构、居民宅第与市场不相混杂,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市政斧对坊的管理非常严格,统一以鼓声为准,由每坊的坊正负责坊门的启闭。早上五更二点自宫内“晓鼓”声起,诸街鼓顺序敲动,坊门开启,鼓要敲到天亮为止,每晚鼓声敲响关闭,不许出入。夜晚实行全城街道严格宵禁制度,如果有“犯夜者,笞二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对市的限制也很苛刻“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种制度是一种人为的格局,而不是城市自然发展的产物,与城市的功能严重背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人际间的交流。不过在唐初年间却极有市场。经过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分裂乱战,到唐初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经济萧条。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成为以李渊为首的统治者的首要任务。为了恢复并发展生产,大唐政斧在农村推广均田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并增加农村劳动力。如果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轻则影响经济发展,重则危及封建政权的稳定。而在城市则大力推行叶谨瑜看到的这种坊市制,以杜绝农民离乡背土的现实途径。坊市制度的存在,使农民无法自由地来到城市,从而保证了农业劳动力的充足,有利于如今大唐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至少,这种制度维持到了唐中期,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人们对商品交换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限时交易的封闭性市坊制度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坊市制才慢慢消失;到玄宗时,才完全衰败下去。

穿过高高的坊墙,进入坊市内部,又是长长的院墙,在院墙中隔一段夹一座朱漆大门

神人府就在坊市入口处。

朱漆大门两扇,门里面的房子看起来没有收工,一群群工匠抬着材料进进出出。

在太监的指引下,一行人进了大门。

好大!

按叶谨瑜的想法,房子应该是像农村老家的房子那样单独一座,楼上住房楼下门面;可是眼前这个神人府超出了他的想像,已经不叫房子了,应该叫大院。前后几进,雕梁画栋,油光水亮;叶谨瑜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学历水平好低,无法描写出这座给他的震憾。

“这房子好大啊!不过建得也太快了吧,居然两天就盖好了。”

那引路的太监得意的说道“敢叫神人知道,神人府乃是依照王府的规制来建的。”

一听王府这个词,叶谨瑜就想起马老板来收书时说的今天你敢说这是唐书,明天你不得成唐朝王爷了。没想到他竟然一语成谶,虽然自己还没当上唐朝的王爷,却已经享受到了王爷的待遇。

那太监又解释道“倒不是工匠们建得快,谁能一天就能盖好一座王府?事实上这是一位前朝大员的官邸;只是已经数年没有人居住了,有些破落了,此外,原本的屋制也不符合神人的身份地位,陛下已命工部扩建;为了尽快让神人用上神人府,陛下还下令命工部加紧修缮,为此还停了皇宫的修建,正是工部连夜调集了数百名维护皇宫的工匠对神人府进行装饰,才有现在的进度。”言语间,太监还不忘替自家皇帝说话。

太监正解释着,一个看着像工头的小官跑过来见礼

“下官将作监右校丞孙辛,见过诸公。”

这位名为孙辛的管事官员其实并不认识叶谨瑜一行,不过能让太监领路的人来头肯定小不了,只管叫往尊贵里称呼就是;领路的太监不知是什么品级,但跟在身后的国师却是妥妥的高官;所以这样的称呼并没有错。

领路太监见有人来打招呼,便介绍道“你便是此间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