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模拟风暴(1 / 2)

一个多月过去了,无人飞船传回的数据。

已经让木星观测小组的成员人数扩大了几倍,即使是这么多人来跟进工作,后续传回的数据依然无法得到很好的处理。

肖军和官天确定了最开始的原始数据,进行集中深度解读。

结果依然是无法找到任何地外文明的信息。

肖军决定,从以往的记录数据中找到突破点,他再次将视野聚焦在以往发生的重大事件上。

一条以往的记录数据引起了肖军的注意。

2009年,澳大利亚一位业余天文爱好者,凌晨利用自家后院的反射式望远镜,发现木星被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在木星表面留下地球般大小的撞击痕迹。

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在证实了这个发现,并证实木星在过去相当短一段时间内,再次遭遇其他星体撞击。

使木星南极附近落下黑色疤斑,撞击处上空的木星大气层,出现一个地球大小的空洞。

调取了以往的太空记录,木星被撞击后,表面留在空洞的记录还有几起,都留在了当时的被撞位置的记录及照片。

肖军找到当时的记录人也获得了当事人的确认。

再次对比现在飞船传回的数据,这些位置都恢复了原状,似乎这些伤疤已经痊愈,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疤痕。

这期间,调出的大红斑数据显示,它似乎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

肖军更加的疑问,他去找到了林觉远。

“林老,我知道地球上的飓风或者台风不能完全拿来和木星来对比,但是木星的大红斑现在来看也是需要能量来维持的。”

“对于地球的风暴来说,气候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风暴的走向。”

“特别是记忆中有几个台风一起生成时,台风会互相吸收能力,对对方造成影响。”

“现在我们找到了以前木星的撞击记录,撞击产生的黑洞稍小于大红斑的体积,但是撞击造成的冲击力及引起的风暴一定不小。”

“现在来看,当时的大红斑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您是如何看待这个事情?”

“肖军,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有注意到过,但是因为没有确定的数据所以没有深入去研究。”

“你现在提到的这个疑问的确值得怀疑,就好像我们不知道大红斑为什么不像地球的风暴只能短暂存在一样。”

“对于大红斑为什么不受其他因素影响我们也缺少研究的材料。以往曾经有过用水体模拟的情况,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做一下尝试。”

林觉远把肖军带到一个流体实验室,他们将水底放入荧光颜料,让水体开始高速旋转起来。

荧光颜料开始从水底升起,水面上开始出现类似大红斑一样的漩涡。

通过模拟调整水速,这个漩涡居然也可以停留一段时间。

这时从水底另一侧注入另一种颜色的颜料,也开始在水面产生漩涡。

可是不一会,两个漩涡最终旋转到一起。

又进行了多次的实验,无论是设计的多么巧妙,即使将两个漩涡分设在很远的距离,最后在水池中还是会有相互影响。

因为他们用到的水体还是受到相互的影响,肖军有点想放弃了。

他对实验模拟的情况还是不满意,因为他和林觉远开始的疑虑一样,模拟的环境并不代表真实的环境。

用水体来模拟和木星现在的观察数据都差距很大,更不要说在这个巨大差距基础上进行的实验。

最后,林觉远还是决定和官天结合,用他们以前的天体模拟模型,设计一套木星风暴模拟模型。

这次两人的优势再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前在天体模型优化的那种默契感觉再次体现在这次合作上。

两人设计了一套堪称完美的模型,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