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科学院前身(1 / 1)

大明永乐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

离兴安商行广州总行开业已不足两日。

这段时间刘延拓可谓忙惨了。

一辆辆大车从新安县来到广州府城。

带来了一整车一整车的各种玻璃杯,玻璃镜子。

当然还有一些玻璃摆件,工艺品。

可谓五花八门。

除去玻璃制品外。

新设的肥皂厂也运来了两大车肥皂。

原本刘延拓还打算制造更多肥皂。

但是无论是猪油,牛油,还是菜油等成本都很昂贵。

本身原料来源也少。

自然得到的肥皂也就少了。

这也是限制刘延拓没有扩大肥皂生产的原因之一。

不过随着养殖场在新安县内建立。

这段时期刘延拓也命人大量买入猪牛。

几乎将广州府,以及旁边的惠州,肇庆府两地能够买到的猪牛,鸡鸭都买空了。

如今养殖场内的猪已经有两万头。

鸡鸭各三万只。

只要挺过今年。

到明年秋天,刘延拓就不会再为肥皂原料担心了。

更别说以后要是能实现工业化,以工业油替代植物油和猪油。

那成本自然会大大降低。

利润也更加可观了。

当然工业化,对目前的刘延拓来说,还太遥远。

至少在石碌铁矿和鸿基煤矿没有拿下前。

刘延拓还不能实现工业化。

不过这不妨碍刘延拓如今进行人才储备。

这段时日刘延拓将和沈家交接船只的任务交给了杨元庆全权负责。

招募账房先生和掌柜的任务交给了李涵。

开业诸事交给了张望。

自己则带着黄岩,高远期,韩渠义三人跑遍了整个广州府。

特别是佛山,顺德这两个匠户最集中的县城。

目的就是要大量招募各种工匠。

不过奇怪的是,刘延拓招募的工匠年岁都不大。

最高者也不过四十五岁。

大部分都是在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

黄岩等人并不明白,为何刘延拓要如此招募。

一般手艺精湛的工匠都是老者。

哪怕有年轻的,那都是天才才如此。

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可谓是可遇而不可求。

但刘延拓确大量招募年轻工匠。

越年轻越好。

这种反其道而为之的行为。

让一众手下都不明就里。

不知刘延拓为何如此。

因为这些年轻工匠除去少数天赋异禀外。

大部分的技术根本不过关,还只能算学徒阶段。

有些甚至连学徒也算不上。

不过刘延拓也懒得和这些人解释。

只要让他们照做就行了。

毕竟这些刘延拓想解释也解释不清楚。

刘延拓的目标可是实现工业化。

可是要向全世界发展的。

所以刘延拓追求的可不是短期爆发。

而是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如此那些老工匠,老匠户,老匠人肯定就被刘延拓给放弃了。

而且这些年轻工匠虽然年轻,虽然技术还不过关。

但是刘延拓觉得只要这些人踏实肯干,老实本分,忠心耿耿,愿意学习。

以刘延拓这个后世博士生。

系统教授这些人物力,化学,工业,工程等知识。

未尝不能培养出大物理学家,大化学家。

而且年轻人也更能接受新思想不是。

首先教他们读书识字,数学,算数几何等知识。

之后再教授物理,化学,科技,工业等知识。

甚至边学边实验,边学边实践。

如此双管齐下,稳步发展。

久后自己工业化和理工,化工人才大爆发。

就完全可期了。

不仅是各种工匠,匠人。

包括沈继鹤送给刘延拓的三十位船工和三百学徒,刘延拓也要了大量年轻船工。

这些船工年岁都在三十五到四十五之间。

学徒工基本都是二三十的样子。

把他们和刘延拓新募集的五百工匠,匠人一起集中在了刘延拓的府宅中先期教学。

先学识字,数学,在学科学,工学。

甚至未来个中一些天才可以学习刘延拓带来的那几本化工博士教材。

如此,工业化的人才储备,刘延拓相信,科技大爆发,比将不期而遇。

如今刘延拓凭借自己的知识,到是可以实现快步工业化。

但是没有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计划。

这种工业化最终只会成为空中楼阁。

不堪一击。

而有了大量人才储备后。

虽然工业化虽然会因此而缓慢。

但是随着人才的增多。

刘延拓相信,井喷式的发展,早晚都会到来。

哪怕为此坚持十几二十年,甚至十年。

刘延拓也在所不惜。

当然如今仅仅只是开始。

等这八百人速成培训完毕后。

刘延拓打算按照这个要求,在招募八百到两千人,甚至更多人。

让这些新学的匠人老带新。

同时也可不停的学习。

边学边教。

如此便可更快速的培养刘延拓可用的人才了。

当然,这些匠户,匠人可不是只身一人的。

和水手,船工一样。

这些匠户会举家迁往新安县刘延拓的地盘安置。

而且每个人进入之前都要签契约,以后终身只能为刘延拓办事。

并发誓保守秘密,绝不外传。

再加上有护卫队看守。

泄密问题也就算暂时解决了。

当然不愿意的,刘延拓也不勉强。

大不了不雇佣你就行了。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签订契约,并发誓誓死效忠刘延拓。

毕竟每月五百钱的工钱。

手艺越好,拿得也越多。

还能跟着刘延拓读书识字。

这种好事,哪找去。

家人虽然迁到了新安县。

但是以后孩童可以在学堂读书。

自己干活还有月钱拿。

而且刘延拓对这些匠人也非常尊敬,说话极为耐心,轻言细语。

和那些颐指气使,不把匠户当人看的士绅,官员好太多了。

自然这些人愿意跟着刘延拓干。

不过这之中也有一些特例。

比如那种父子都是匠人,但儿子符合要求,父亲不符合的。

刘延拓也会将这些人吸纳,迁往新安县安置。

这部分老工匠则会跟着原先山谷里的那些工匠一起做事。

而新工匠和船工们一共八百人,则每日上午一个时辰学认字,下午一个时辰学数学,晚上一个时辰学科学。

认字,数学到简单。

科学才让这些人大开眼界。

比如刘延拓当着这些人的面做了钟摆实验。

也就是一个木盒,里面放墨水,上面用绳子绑住房梁,放手。

木盒就可以自己摆动起来。

还有从三楼扔下来一重一轻的两个铁球,最终同时落地。

当然还有非常著名的苹果落地实验。

还有水缸中树叶,球,铁等,看谁能浮起来。

等等实验。

如此让众多工匠们认识到了力,质量,地球自转等知识。

很多人也因此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毕竟这些人平常干事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今被刘延拓这么一解释。

尽皆明白了个中的道理。

也明白了为何刘延拓要如此辛苦的培养工匠。

就是要让工匠们都学会,理解个中原理。

然后去发明创造。

如此一众人也开始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认真的学习着刘延拓教授的各种数学和科学知识。

当然识字认字也是不能少的。

至此,这个时代第一批科技人才,就在刘延拓悉心的教育,培训下。

慢慢孵化。

而这些人未来也会构成刘延拓工业发展的基石力量。

更别说这些人也成为了后来刘延拓成立的科学院的教师。

开始全面培养科技,科学人才。

工业化和科学的曙光,就这样被刘延拓慢慢照亮。

……

……

……

十月一日,兴安商行正式开门营业。

因为兴安商行的开业早已风靡整个广州。

甚至整个广东都闻风而动。

所以开业第一天。

那场面之火爆,绝不亚于后世假期出行的人潮。

几乎整个广州府城的人都来捧场。

当然也包括沈继鹤。

而沈继鹤也带着郑源兴,陈贺文,袁峰暄三人前来。

刘延拓亲自为三位先生奉茶,捧为上宾。

这让三人颇为感动。

其实原本三人并不打算前来。

但是三人听说刘延拓重金求师是为了免费给山民,百姓六岁以上孩童读书,学习。

这让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毕竟在这个时代,免费教育简直不敢想象。

很多人要读书,要么上私塾,要么请私教。

当然也有读书院,甚至国子监的。

看着读书不费事。

但是细品之下。

能读书的,都是非富即贵。

贫民,穷人根本不可能读书。

原本三人并不想赚取刘延拓的高额报酬。

在他们看来,这完全就是一身铜臭而已。

但是当三人听说刘延拓是打算免费办学后。

三人就都愿意前来,哪怕不要钱也行。

因为这触动实在是太大了。

……

……

……

十月十日。

经过十天的火爆后。

刘延拓备的各种商品均备一扫而空。

除去肥皂因为货源紧张只赚了五万两白银外。

玻璃制品仅十天就让刘延拓进账八百五十万两。

合计八百五十五万两白银。

也让刘延拓和黄岩,张望等人开心不已。

十月十一日。

刘延拓留下二百万两白银交给张望,杨元庆等人用于商行运营外。

自己带着剩下六百五十五万两白银,并三位先生,各工匠,船工等人一起。

坐上了沈家先期交付的两艏两千料,两艏千五百料和四艏千料广船一起。

走海路南下,返回新安县大本营。

而如今在大奚山北部海岸,原来刘延拓设置盐场和石英砂采集场边。

又新建了一处码头。

还劈了很大一块地出来。

这里将是刘延拓未来船厂和新工业区的位置。

如今开业诸事已经完备。

和沈家的合作事宜也已谈妥。

是时候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