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高维投影(七)(1 / 1)

“我们该怎么像人类一样探索世界呢?”

居住在实验室之中的海苔这样问着。

海苔永远不会知道,

像人类一样探索世界,它需要大脑和眼睛。

没有大脑,也没有眼睛。海苔怎么可能和人类一样呢?

————

艾伦只觉得自己要疯了。

他正在面临疯狂。

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感受。

现在,他最明显的感受是“荒谬”。

一切都变得如此荒谬。

就如同海苔想要认识人类的世界一样。

艾伦看起来根本没有理解更高维度世界的能力。

他需要能够理解高维的大脑,更需要理解高维的眼睛。

世界仿佛什么都变了,但是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变。

一切都在飞速的改变着。

艾伦这样告诉自己。

艾伦感觉自己已经无法准确感觉到时间在流动。

一切都在变得更加混乱。

但是他的直觉,或者说,平衡觉正在明确的告诉他。

周围的一切,都在以极快的速度移动着!

————

这时,迷茫的看向天空。

艾伦才能真正理解到,什么叫高维存在。

或许,只有天空中悬浮着的龙裔,

才是这个空间之中唯一不变的那个点吧。

但是艾伦这会儿倒是没有心情看龙裔了。

或许,他现在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他已经无法在集中注意力了。

————

人类的大脑,肌肉,皮肤,

尤其是大脑在进行活动的时候,

都依靠着进化而来的生活经验,

试图符合三维世界的实践。

在更小的时候,汉弗莱爵士在给“艾伦”启蒙的时候,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具体故事讲了什么,艾伦有点记不清了。

这里补充一点。

就算艾伦的灵魂是穿越过来的,

人类的大脑发育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人生而知之。

从认知学派的理论来讲,一个人首先要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才能够进入正常成年人类所在的“形式运算阶段”的。

实际上,站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现在的艾伦甚至还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这点,就连艾伦自己也知道。不过说来也奇怪,艾伦却能够毫无障碍的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至少在他七岁以后理解起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

也因此,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所以,具体汉弗莱爵士是怎么讲的“睡前故事”,

艾伦倒是已经记不清了。

不过,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艾伦仍然记得其中的最主要的一句话:

“房间里的海苔,自认为自己在探索这个世界。”

“但是他们却连眼睛都没有。”

————

是啊。

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

不仅仅没有眼睛,而是更加彻彻底底的没有整个视觉系统。

没有眼睛,无法吸收视觉信息;

没有耳朵,无法接受听觉信息。

甚至也没有大脑,甚至也没有肌肉。

没有大脑用来思考,没有肌肉用来移动。

所以,甚至连这个问题也不会被问出来。

————

长大了一点之后,

艾伦反思汉弗莱爵士给他讲的“海苔的故事”。

却有了一点全新的体会。

在两千年以前,庄子曾经提出过同样的问题: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在现代互联网上,这个问题被进一步讨论,假托孔子之口,变成了一个“三季人”问题。

——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子贡问时》

在孔子的时代,“季”这个字却并没有“季节”的意思。而是表示顺序,如“伯仲叔季”。

也因此,这篇文章应是后人伪作。

不过,这篇文章是不是记载孔子的,其实也并不那么重要。在后现代,“孔子说过”与“老子说过”也没有太大的本质上的区别。都是被解构的符号。艾伦认为,这里最重要的东西在于“三季人”问题。

简单来说,有的生物只能存在三个季节。在他的生命之中,整个世界也只有三个季节。那么,这个世界有三个季节还是四个季节真的重要吗?

这正体现了庄子《逍遥游》之中的观点。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早上出生的菌类(现代也可以理解成生命周期更短的细菌),永远不会知道夜晚究竟是什么样子。

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因而不知春天与秋天。

百度百科之中说:这比喻“见识短浅”。

————

但是,当艾伦真的开始反思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见识短浅”真的不好吗?

“大”就是好吗?

在那个时候,他突然回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中国的诗人。之所以只说中国,是因为他也没看过外国的。虽然他穿越到了英国。不过他还没有来得及进入温彻斯特公学,学习文法,高尔夫和莎士比亚,毛姆和萧伯纳的戏剧。或许将来他会更加了解?不过现在的艾伦肯定是并不知道了。

李白在回望鲲鹏的时候,曾经写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清照在回望鲲鹏的时候,曾经写过: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柳永称赞金陵,曾说: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动不动就是“九万”,“十万”,“三山”。

九千万,九千亿,九千兆里那么高,从概念上讲,对于人类来说有多大的联系?

原来并不是“大就是好”。

庄子在两千年前曾经说过:

“大并不是好。”(大意如此)

他穷尽自己的能力,描述了一个穷尽人类想象的巨大怪物。

这个怪物是人类难以想象的庞大。

大就是好。

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是鸟也,海运则将起于南冥。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种超级大鱼变成了超级大鸟。

一旦海风来了,他就会像候鸟一样从北边的大海飞到南边的大海去。

————

在年少的时候,艾伦曾经以为,

这是鲲鹏强大的表现。

凤栖梧。

凤凰非梧桐树不栖。

————

可是后来,艾伦才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非要”有海风才飞翔,

和“只有”有海风,才能飞翔。

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而且,这区别还很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