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劝降的方式(2 / 4)

覆清1796 隐宗宗主 241 字 2021-10-27

人之长,这也是黎汉明看重他的原因。

天生我才必有用。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既然来到了这个社会上,就肯定有他的用武之地,也就是说,人人都是可用之才,关键是要看用人之人能不能把每个人都放在恰当的位置。

作为领导者,在用人当中,首要的是充分地了解每一个人,包括了解人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就是人们常说的要“知人”。

知人才能善任,才能把每一个人都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正所谓“大匠无弃材,下尺各有施”。那种在用人当中习惯于把人一棍子打死,一眼就把人看透了、看瘪了,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无论如何也是用不好人的。

没有无用之才,只有没有用好的人才。这是很带有哲学意味的一个用人思想。

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有人才闲置、人才浪费等等现象发生。发生这些现象,固然有用人体制、用人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但也有作为用人者识才能力有限的原因,而且有时这种原因可能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黎汉明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当今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领导对你的看法”。

假如一个人一旦被他的上司形成某种不好的看法,那他要在上司手下翻过身来就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有时可能要影响到自己一生的发展。

事实上,不论是哪个单位,也不论单位大小,每一个人都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之所以造成各种各样人才使用上的不当,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掌握着人的前途命运的人在用人的问题上掺杂了各种各样的人为因素。

比如,人员地域的因素、亲疏远近的因素、社会关系的因素、领导者个人喜好的因素、团团伙伙的因素等等。

这样才导致了常常有人心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常常有人生出“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无奈,常常有“小人得志便猖狂,英雄失意眼茫茫”的窘迫。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没有哪个人是无所不能的,也没有哪个人是无所不成的。

观察一个人、使用一个人,要从大处着眼,看其主流,用其所长。既不能把自己当标尺去衡量别人,这样就会感到人人不如己,事事不如意,被你衡量的人也就变得一无是处了。

也不能要求人人都是一个样,用事先做好的标尺去量人,用事先定好的框框去套人,如此选择出来的人将都是完人。

一番畅聊,杨遇春也慢慢改变了对黎汉明这个叛将首领的看法,如今看来,这遵义匪军等不声不响的成长到如今这般地步,眼前这人绝对功不可没。

聊着聊着,黎汉明趁机问道:“不知杨将军对当今天下的局势怎么看?”

杨遇春闻言顿时沉默了下来,好一会儿后才抿了抿嘴说道:“从大方向来说,世界各国争雄,我大清已是岌岌可危;往小了说,各地叛乱不断,朝廷只会越来越羸弱。”

虽然不想承认,但杨遇春知道事实究竟如何,不管是平定台湾,还是平定吐蕃廓尔喀,其中不乏都有洋夷的身影。

杨遇春也知道,如今大清虽然表面上是盛世之象,实则早已腐朽不堪了,从各地的叛乱就能看出。

长此以往,杨遇春估计,就算没有内部叛乱,外部的洋夷也能朝廷自顾不暇。

只是朝廷的尿性杨遇春也知道,对汉人向来以打压为主,更别说重视汉人的意见了。

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走到书桌后面指着墙上的全国局势图说道道:“杨将军昏睡日久,对当下的局势可能有所不知,杨将军请看,这便是当前最新的全国局势图。”

杨遇春闻言连忙起身,来到书桌前抬头看去。

黎汉明见状也一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