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技术硬指标(1 / 2)

宇航局称三选一是基于预算和可用性评估做出的结论。

也说评标策略是技术水平最优且价格最低的综合结果。

投标中,蓝源航天的登月舱名为“综合着陆器”,评标团队认为登月舱总体技术方案上并无特别突出的亮点,但不乏部分值得关注的优势技术属性。

从优势上来说,登月舱具有850kg月表载荷投送能力,这是一个相当厉害的数值。

而且得益于上升级、转移级和下降级的三合一设计,转移级的超强机动能力让登月舱的上升级可以在月球轨道上更好的进行机动,有利于往返未来建造完成的“月球轨道平台门户”空间站。

它约等于大型的“阿波罗登月舱”, 让它为sls和猎户座发射了足够的灵活性,同时可采用多种商业火箭通过三次发射进行在轨组装。

而且它的舱外活动能力超过了宇航局的要求,在进行月表机动可更高的灵活性。

最重要的是,它的所有任务阶段都将宇航员安全性放在首位,了必要的任务终止能力和冗余能力。

比如上升级可在下降级失效情况下进行分离,同时上升级三台发动机允许一台失效。

不过它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尤其是在宇航局的考虑中,60亿联邦币的报价偏高,还要求预付款项,而非按照里程碑获得拨款,也就是完成一项任务付一次钱,这不符合投标要求。

而且登月舱上升级、转移级和下降级采用了三套不同的推进系统,这是它的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劣势。

东西越多,越复杂,同等条件下出问题的几率也越大。

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综合着陆器除了宇航局合同内任务之外,蓝源未能全面的商业运营计划。

也就是说,它除了载人登月之外,没别的用处。

登月舱虽然具有一定任务扩展性,但需大量的重新设计和认证, 其实用性和成本值得怀疑。

以升级登月舱能力, 从支撑2人升级到支撑4人进行月面任务为例,上升级需要修改乘员舱结构,升级热控系统、环控生保系统和推进剂加注接口。

而由于上升级的变化,下降级也需要一系列适应性的重新设计。

至于小企业队的“载人登陆系统”,总体评估结果与蓝色起源类似,总体技术方案上并无特别突出的亮点,但不乏部分值得关注的优势技术属性。

它的上升级和下降级合并成了“单级登月舱”,因此登月舱无需设计分离和对接机构,所有系统均可在地面得到充分测试。

宇航局认为该设计大大简化了小公司抱团的管理体系和执行能力要求,算是为小公司定制。

而且登月舱设置有两个驾驶位,在任务过程中可操控冗余性,同时配置有大型观察窗,可以在靠近和着陆时最大化宇航员视野。

同时还有一个大亮点,那就是引擎和燃料罐放到了两边,让登月舱舱门非常低,距离月面只有1米,这让宇航员进出登月舱与搬运载荷和样品都非常方便。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月球不比地球, 宇航员们不仅不适应它的低重力, 出舱还要穿上厚厚的宇航服,非常影响活动能力。

要是舱门距离月面只有1米,那就是宇航员狂喜。

不过优势有多明显,劣势就有多大,因为它的方案是小企业团队提出的,所以技术能力不足,导致它們有大量的技术需要攻克,报价直接飙到接近100亿联邦币。

而且团队还严重低估了整个登月舱的重量,使得宇航局怀疑其任务架构可行性和执行能力,团队也已经意识到了超重问题,但未能清晰可行的解决方案。

还有关键技术上缺乏详细的信息、缺乏足够证据证明登月舱贮箱加注系统的设计成熟度和性能、低温流体管理系统、推进剂长期贮存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