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稳步替换(2 / 3)

来看,一个县只要有五万亩田能准时纳税,并能收起来,田赋就能达到两万石,就能养起全县的官吏,有五万亩以上,田赋还能有多余的上交中\央财政。

而此时的大明朝一共有一千一百七十一个县。

明朝按缴纳田赋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县6万~10万石,中县3万~6万石,下县小于3万石,田赋和人口成正比,明朝的上县至少两三倍于下县。

这什么概念,就是原先明朝纳税,八成以上的县,田赋都在三万石以上。

按这税赋算算,八成以上的县以前就能供养的起丁毅现在的官吏,还能多余。

而以前,可是有好多田都没有算在收税里面。

这样看看是不是明朝很有钱?

咱们再看看明朝以前的田赋。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田赋达到三千二百多万石,太祖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从此明朝田赋基本就稳定在了三千万石的水平。

永乐年间由于安南的并入曾经达到过三千四百万石,不过保持的时间不长,明朝放弃安南后又回落到三千万石。

宣德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抗议田赋太高,不断地故意拖欠赋税,朝廷内众多官员也支持减免,宣德皇帝下令减免江南赋税三百万石,帝国的田赋的基准就降落到了二千七百万石,直至明朝覆灭。

明亡时,按标准田赋就有两千七百万石,可是崇祯每年手上可用最多两三百万石,十分之一都不到。

也就是说,崇祯的的帝国一年也要开支到两千五百万左右。

丁毅现在每县两万石,一千多县,也就花费到两千多万石,加上府州和京城官吏和军队,估计最多五千万石就顶天了。

而明朝时全国收税田不足一半,计算的产量是每亩1.3石。

丁毅大面积推广土豆红薯,并且着重水利沟渠建设,看重农业生产,将来产量每亩两石甚至三石都不会有问题。

加上税田大帐增加,一年开支五千万石,完全没问题。

至于大明朝现在有多少田,历史上各有说法,有说七八亿的,有说十一亿的。

丁毅现在也没全统计起来,按1502年明廷统计为835.7万顷。

按前两年崇祯征饷来看,又不一样,当时崇祯征饷一千多万两饷银,朝廷是按七百三十万顷面积为基数算,那大概为七亿亩出头。

但征饷田地不包括大量勋贵和宗室、缙绅、官员的田,实际数据肯定远远超过七亿。

所以丁毅的打算是,前期以田赋来开支全国,商税则是上交中\央,后期田赋除了开支还有多余上交中\央,这样国库就会越来越富。

吕大器看完后,犹豫下,还是道:“按王爷山东的例子,全国养这么多官吏和兵马是没什么问题。”

“但是若遇天灾,田赋失收,如何处之?”

意思是,要是天灾,收不上粮,官吏们的粮,你怎么发?

“所以要官员们勤勉,不要只会死读书,要懂的精修水利,善种田粮,引导百姓做好抗灾准备,决不能出现以前崇祯年间失收,绝收的事情,你们治天下可以,种田这块,还得靠本王的东江镇。”

几位尚书一脸尴尬,但丁毅说的没问题,论种田,他们真不行。

现场唯一能种的就是张慎言,跟着卢升像学过,可肯定也比不起丁毅的人。

王铎想了想,道:“全国官员提升俸禄的事,老臣觉的还能再缓一缓?”

吕大器顿时瞪着眼睛看着他,缓个毛啊,我家里都没米开锅,没钱买新衣。

“王尚书有何高见?”丁毅笑道。

“可先发出风声,让天下的官员支持王爷,等天下大定时再开始,现在天下未定,战火纷乱。”王铎眼珠转着,说道:“田赋都收不齐不说,官员们也都不知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