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北伐和子弹(3 / 3)

仁德二年三月初,丁毅来到京师工部匠作司火器局。

前年六月,李忠义他们就造出了膛线。

但受限于弹丸装置速度,并没有大规模推广,之后丁毅画子弹,匠作局的工程师们,uu看书用了一个月时间想出了办法,两个月后就能批量制弹子弹。

他们把子弹分两部,前面的铅制弹头和后面的软木分开造,然后手工组装。

手工组装很快很容易,只要按一下就可以。

普通的儿童或妇人一天都能装几千个。

因为铅制弹头上面有螺纹,需要车床车出来,新子弹的制造速度,是远远低于原先的铅丸。

但是用线膛枪后的射程和准确度又远远超过燧发枪。

原本一场战斗需要打二十粒铅丸来结束战斗的话,用新子弹也许只要打十发就结束了。

匠作局还是采用了流水性作业,用大量的车床制造弹头,然后再用木塞进弹头里。

最多时,他们有一千部小型的车床在同时开动,有三千人在参与制造弹头。

每天可以制造六万子弹。

但后来李忠义发现车床损耗也挺快的,这样干的效率不行,每过一两个月,车床都要维护一下。

然后又想出了模具式,制造模具们,把融化的铅直接灌入,立马形成一枚铅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