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第一次试射(2 / 2)

是一个很大的浪费。故按照飞龙项目组的设计,在杨光的二次图像处理发现目标,建立目标的坐标后,再进行超视距发射。

转弯技术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往转弯方向施加相反的力,说复杂也复杂,复杂在对转弯的精确控制。需要精准的通过控制4个转向喷口的开闭时间,来稳定转弯方向。

葛森和陈东风对鹰击1的制导方案是常用的比例引导制导方法中的追踪法。追踪法能使导弹在目标机动时也能很好地实施攻击。简单来说追踪法就是使导弹的飞行方向总是对准目标,在导弹实施尾追攻击时,此法简单有效。当然对于地面固定目标来说,追踪法同样适用。

不过追踪法在在纵向制导转向中会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影响实际转向能力。为消除重力的影响,葛森和陈东风引入重力补偿,当加在制导指令上的重力补偿指令超过重力影响时,称之过重力补偿,这样可以更加精准的控制纵向转向。

“森哥,注意高度,现在鹰击1的高度已经在3000米了,立即调整鹰击1的方向,对准地面木桶目标。”陈东风在旁边提醒说。

此时葛森已经采集了多组数据,把鹰击1转的翻来覆去,不亦乐乎,已然像是忘记了最终要把导弹打到地面木桶中。此时陈东风的话倒是提醒了他。

“收到,立即调整方向,准备减速降落。现在速度400kh,高度3000。”葛森立即开始调整。

“高度2200,速度500kh,位于木桶上方,准备开启最大减速模式。预计24s后达到地面,落地速度40kh左右。”葛森根据经验判断到。

“立即开始减速。把lt2的4个内喷口开度调到最大。”陈东风催促着葛森。

另一边,清凉山,杨辉举着望远镜看到上空出现了鹰击1的身影,立即打开步话机说“鹰击1位于目标上面。”

“收到,我们将于20s后接触地面目标,请务必确保附近无人员在附近。”陈东风回复。

“已经确认目标附近无人,可以降落。”

杨辉汇报完后,对旁边的陈暇等人说“注意,要减速降落了,不知道1的秸秆可否接得住它。”

“望远镜,我看看。”陈暇和其他同学争先恐后的抢着不多的几个望远镜观看。

20几秒转瞬即逝,杨韦在鹰击1接触秸秆是报告最后的接触速度为34kh。葛森和陈东风击掌相庆,减速方案完全符合葛森预想的10s的接触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