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工厂的不一样(2 / 3)

风雨大宋 安化军 5314 字 2021-08-03

中宵听了,觉得十分惊奇,没想到官员对工厂还做了这样的定义。仔细想想,工厂在后世自然有定义,但自己不知道,而且这个年代也未必比范镇说的更合适。

以前的手工作坊算不算工厂?依范镇所说,当然不是。官僚们对这些新生事务,有自己的认识。在他们的眼里,最大的不同,就是新开的工厂里,大量使用机器。最初级的,比如水力机械,有了铁监参与之后,已经制式化。还有一些工厂甚至开始使用蒸汽动力。而且这一两年,用蒸汽动力成了潮流。

几个翰林学士听着范镇所说,觉得分外惊奇。他们与社会接触不多,没想到短短时间,竟然出现了这种地方。机器他们听说过,但用机器生产东西,却见所未见。

范镇道“所以杜中丞说,工厂与以前的场务店铺都不相同,朝廷要管,必须大变。工厂是以机器为主的,只要能操作机器,随时可以换人。所以朝廷管工厂,当然应该是以机器为主。”

“以机器为主?”欧阳修眉头紧皱。“如何以机器为主?”

范镇道“不以机器为主,就管不了工厂。官府要管一个工厂,就要知道它有哪些机器,能够生产哪些货物,卖出去价值几何。知道了这些,才能够管理,才能够方便收税。”

杜中宵实际从来没考虑这个问题,他没想到从机器去管。厂里有什么机器,哪个管它,只要知道生产什么东西,一年生产多少,能够卖多少钱就好。不过听了范镇的话,却觉得有道理。如果能把工厂里的机器统计清楚,岂不更进了一步?由此再去计产量,统计工厂收入,收税更加明白。

管理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是收税。只要税收上来,官府有人有钱,还怕管不明白?叶县的问题,首先就是怎么对工厂收税。杜中宵本来想的,是前世的办法,增殖税、消费税这些,只是难收。范镇等人是宋朝官员思路,直向固定资产下手。生产什么先不管,针对固定资产先把税收上来,再说其他。

宋朝沿用的是唐朝两税法,农税针对土地,城廓户则针对资产,实际收的是资产税。面对工厂,官僚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参照户等收税。而评定户等的标准,就是里面的机器。

相对于现在孱弱的市场监管体系,这样收税,也有道理。如果是收增殖税,或者营业税,官府实际无法监管商品流向,很难做到。不过收机器税,也有许多问题,容易打击机器的生产。

杜中宵道“工厂使用机器,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出产品来销售出去。如果只对机器收税,难免那些生意一时不好的工厂,非常不划算。他们也未必是做得差,或者遇到难处,或者是刚开厂。对工厂收税应该以其生产的东西为主,其余为辅。”

范镇道“如果是对产品收税,则难防工厂偷卖,或者设场发卖,有些麻烦。”

杜中宵道“朝廷能收茶税,这些工厂产出来的产品,还能够比茶税更加难收?只要想办法,总能够把税收上来。只要官府的手中有钱,就一切好说。”

欧阳修道“中丞说的有道理。开了工厂就是产货物的,当然要对货物收税。”

范镇道“田地是产粮食的,我们收税,也是一年一亩地收多少,并不管年景如何。”

杜中宵一时语结。田税确实是这样,不管你年景如何,也不管你种得好坏,反正一亩地就收那么多粮食。套到工厂上,就是有这么多机器,不管你生产出多少货物,就收这么多赋税。做的好的,则工厂主赚的就多,做的坏的,自然就要少赚些钱。刚开厂时,给一段时间优惠罢了。

这是尽量简化收税方法,比较适合现在实际的做法。自己记忆中的增殖税和消费税虽好,只怕不适合这个时代。特别是加上税收抵扣之类,实际上根本无法操作。杜中宵没有想到,这个年代的官僚还真有人研究工厂的特点,在想办法。

正在几个人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