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官学,私学(1 / 2)

华夏帝国二年,九月。

按照月份来说,比易安居士李清照世界晚差不多一个月。

此时此刻,王宇,张良,陈确,曾辉,吴三桂,西施等人正在苏州无锡的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又名龟山书院,是华夏古代著名书院之一,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来被废。

直到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才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着。

明朝后期,东林书院已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当然,也成了明末文官们用此结党的桥梁。

在1625年9月6日,魏忠贤下令禁毁东林书院。

……

就在数日前的应天书院开院典礼上,有人提出恢复东林书院等前明书院的建议。

王宇当时没有表态,在结束应天书院的开院典礼后,便带着一些官员和文人名士们前来东林书院。

他们先是在东林书院转了一圈,然后就在书院的广场中摆上座椅,议事。

王宇一身皇帝休闲装,坐在上当,注视着众人,说道

“见到东林书院,如今破败不堪的样子,着实令人惋惜。不可否认,像东林书院这些私学,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其正面的,有意义的一方面。

当然,作为书院,就应以教书育人为根本,而不能以此作为为官的资本,借此拉帮结派,破坏天下安定!”

几句话,就给东林书院这些私学订了基调。

在坐的不少文官,文人名士,心里一紧。

东林书院,在明末的声望,可谓是好坏参半。

不可否认,有官吏利用了书院,使得书院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了。

王宇又说道“在明末时,天下书院上千家,其中大多是私学。多而杂,不急于管束。”

明末时,各种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但私学占大部分。

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明末时的东林书院。

虽然在明朝整个历史阶段,曾先后四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

在东林书院有副很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明朝的前期,书院是非常的惨淡的。一方面是由于这是汉人的王朝,使得很多原先引入山林的大家都纷纷出山,维持书院的这样的一种形式就显得人手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明朝前期大力的推行官学,使得每一州县都有学堂,这也大大的限制了书院的发展,其实主要原因是朱元璋不看好书院,所以经常性的有打压。

明朝中期,官学衰落,私学大量出现,可谓是各种书院层出不穷,是书院最鼎盛时期。

到了明朝后期,士风糜烂,使得书院发展遇到阻碍。

糜烂的原因主要在于与科举的联系,因为八股功名,本来引人入利禄之途,它使得学堂变为科举的附庸,鲜有独立的精神,而且由于其充斥着腐败,教育的目的便不容易达到。

另一方面由于官学过多,使得很多不够为人师者为人师,在整个的教育系统中滥竽充数,降低了学生的水准。

然后到明末时又糜烂了,不过这回糜烂的不是士阶层,而是朝廷本身。

这时候的大明朝廷被魏忠贤等人把持,身负民族国家责任感的士子们,慢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