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节 方岳贡(2 / 3)

旅明 素罗汉 5791 字 2019-10-07

手段来说,方岳贡这位崇祯最后任命的末代大学士,无疑是要比以上二人强很多的。

方岳贡是在去年就任的松江知府。他上任后便选择了一个深得人心,名垂青史的项目修海塘。

前文说过,从崇祯初年开始,江南的潮灾和风灾就没停过。由此引发的海水破堤令民众大量死亡,灾民遍地。

方岳贡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开始谋划修堤。

那么为什么他能青史留名呢?因为修得是一条石塘。是的,在方岳贡之前,几千年来江南的海堤统统都是泥堤,俗话叫干打垒,夹板墙。

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古人来说,一块大石经过采掘,修整打磨,最终运输到海边,这个纯人力费用是极其高昂的。再加上用来当作粘合剂的糯米,蛋清等耗材,一条使用万千大石修建的真正石塘,这个造价对于地方官府来说,那真是极其吃力的。

所以有史以来,直到明末方岳贡,才成功修建了江南地区的第一条石塘。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方岳贡的为官和组织能力是完爆其他那些清廉之臣的——江南地区历来富庶,为何之前没人能搞定?

这个说白了还是能力和决心的问题。

要知道一开始方岳贡召集士绅筹款时,也是遭遇了重重阻力。

士绅们害怕增加经济负担,强调筑石塘有三难一是费用昂贵;二是石塘技术上比土塘要求高;三是“海势不可与争”,主张内徙退筑土塘。

然而方岳贡坚持认为内徙等于让地于海,遂力排众议,决定建造石塘。

这之后方知府每天驾一叶小舟,到处劝募,并且颁布了松江府的修堤土政策“富户有田百亩者,一律劝输每亩银八厘”。

以上这些,体现了方岳贡高明的施政能力银子不是那么好收的,手腕不高的话,光凭泛舟募捐作秀,士绅们哪里能就范?

再之后就是工程管理,方岳贡这方面同样很强,甚至比后世很多工程都强得多。

他不但四下寻找高明工匠,然后在工程开建后革除弊端,不许衙门、公差层层克扣,并随时访问督工人员,检查发出的银两是否部到位,最后石塘工程顺利完成。

石塘完工后,百姓为感谢方岳贡,专门建造了“报功祠”,一直到后世,还有村民祭拜。

以上这些事证明,方岳贡虽说是个清官,但他是一个很有手腕心计,精通世情人心的清官。

所以今天来得这位说客吕缙绅,在拜访过方知府后,便匆匆告辞了——他带走了方知府提出的募捐条件。这个条件太过苛刻,说客无权做主,要回去和众人商议。

送走这位整天谋算着夺人家产的同年后,方大知府摇了摇头,叹一声气,离开暖阁,往后宅的另一处偏院走去。

历史上的方岳贡,是在几年后才真正搞定了各方,开始正式施工石塘。但这件事从他去年上任以来就开始策划吹风了如此巨大的工程,以中古时代的社会条件,前期准备几年时间是正常情况。

所以他刚才见到吕同年后,毫不客气就扔出一个大难题给对方反正他也不想管那些破事,狮子大开口好了。

一边盘算着事后种种,方知府一边急步而行,很快他就进到了偏院里一处不起眼的屋子里。

推开门后,方知府一步跨进屋里,急匆匆来到书桌前,双手拄案,眼睛一边看着桌上的画卷,一边扭头对身旁的人说道“方才说到何物了?”

旁边那人微笑道“说到水泥了。”

“哦对,水泥!”

站在方知府身旁的,是一个叫罗十之的中年男人。

此人是熊道在嘉定县最早选定的经销商之一。由于罗十之的族兄是现任的工部郎中,所以罗家在熊道这里代理的商品,主要是一些建筑材料水泥,木料,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