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二章 沙州(1 / 2)

()

计谋很简单。

其实,真正的战场,那些环环相扣、算无遗策的计谋并不多。

这样简单的计谋,能成事的关键在:西夏人城防还没有紧张起来;种建中几人侦查到了可以潜伏军卒的巡视死角;还有就是,官家给他们配备了用于伪装的服饰。

看似简单的计谋,事实上却需要诸多的条件成立。

若是当金山下的骑兵没有全歼,若是西夏防范当金山的骑兵见识过战车,若是西夏骑兵警觉,并通知沙洲城防,任何一件发生,这样的计谋都不可能得逞。

沙洲,一面是堆积着厚厚积雪的当金山,两面是积雪还没融化的戈壁滩,另一面则是他们西夏自己的领地通道。

谁能想到,宋军居然翻越帘金山!

一个偶然,带动着诸多的必然,成就了偏师的第一个攻城战。

哨兵巡视死角可以潜伏的军卒数有限,偏师的指挥部,经过多次讨论、计算,挑选了三千悍卒承担预先埋伏,发起攻城的任务。

也从近五万军卒中,挑选出三百余骑术过硬的军卒……

同时,指挥部一致认为,除留守必要的军卒看守战车外,其余的全部前移,在沙洲城内巷战打响后,整体以步卒列阵推进……

“诸位,我方以西面攻城,要想全歼沙洲驻军恐怕难度太大。东门向肃州,派军卒埋伏很难。”

“这就需要我们在打下沙洲后,必须尽快建立防线,应战肃州之援兵。”

“大帅,肃州到沙洲的距离,足够我们将沙洲的牲口征用,并充分利用起战车来。”

“至于肃州援兵……大帅,可记得官家南征时如何对战安南的吗?”

章惇研习最多的战例,就是官家在南征时戏耍安南军的战例,在他看来,那种马行空的用兵,才是真正将帅的能力。

“你是围点打援?”

“正是!”

赵曦在安南几个城池之间的转战,包括万尹山演习的用兵,国朝的将领,没有不熟悉的。

当听到章惇这样,都颔首赞同。

“这就需要我们在拿下沙洲后,必须快速征用驮马、骆驼等牲口。”

“这应该不会什么难事。沙洲城内战事一起,势必是炮火连。不管是驮马还是骆驼,必然受惊……”

“我们只需要安排驭手将受惊的牲口收拾了就协…”

这建议…~王韶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他记得官家有一种观点:军伍有纪律,但战场没理由。

讲武堂出来的,恐怕都深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吧。

要赵曦借用后世的练兵法,对于现在军卒哪方面提高最明显,应该就数潜伏、袭击和巷战了。如今这个时代,起战争,基本上都指的是两军列阵的对战。军卒的训练也侧重于这方面。

至于校尉和将领的产生,基本以武力和勇猛为基础的。

而赵曦对战争的解,对军卒的战术素养要求,却是另一个方向。两军对战,重在勇气和胆略,而战斗却不仅仅需要这些。

赵曦的战争理论,在军卒勇气和胆略意外,添加的特种作战尔等思维,注重于单兵作战能力的培养。因为战争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单兵的个人战术素养,很可能会改变整个战局。

()

就比如现在偏师攻打沙洲城······

沙州,州治所敦煌,前朝武德二年置沙州,五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改为沙州。唐德宗建中二年沙州陷吐蕃。唐宣宗大中二年张议潮起义归唐,大中五年建归义军节度于沙州。

后张氏宗族内乱。其孙张承奉嗣节度使,叛唐自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子”。此时回鹘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金山国”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鹃交战,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