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三章 官家大才(1 / 2)

()

南征军在广南西路,便接到了朝廷的诏令。

没有询问在安南的过程,只是带来了各种文书,是南征军借漕运渠道回朝的文书。

章惇知道,整个南征军的详细奏报,除了自己撰写的,监察衙门、皇城司,各有表述。

朝廷诏令无异议,就意味着他这一趟远征,算是过关了。

大军到了江南,才有了漕阅船。

如今的大宋军卒转运,没了转运使这差遣,全部由地方州府的军务衙门安排。

军务衙门,也叫军务司,隶属于枢密院、兵部和地方州府三方共管的衙门。

取代了原本团练使的职能,负责训练民夫,联络驻军,安置退役军卒,招募新兵等事务。

大军转运也由军伍司协调漕运和轨道。

并且,军务司在地方是兵站的主管衙门。

这样使国朝的军伍,真正的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最起码在地方,仅仅是联络,不再受地方管辖,也就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意外。

赵曦设置这个衙门时,是借了后世的体制。

就比如刑恕,就属于襄州的军务使,主管一州军务。

当然,不能因为刑恕的错,就否定了这个体系,相比早年的转运使制度,军务司的常设,首先提升了武将的地位;其次,是解决了国朝战事协调沟通不畅的难题。

就比如现在,当南征军抵达江南时,漕阅运兵船只已经满满当当的停靠在杭州的漕运码头。

“终于不用大象身上晃荡了,晃荡的某骨头都软了……”

虽然坐船王舜臣也不太喜欢,可大象实在是不想再坐了。

刚开始时的新鲜感,刚过了广南西路就烦了。

“新船?”

章惇是南方人,一眼就看出这运兵船只的新旧。

或者,这些船只进河都不足三月。

“大帅还不知道吧?现在的漕运已经不是朝廷主导了。就这些个运兵船只,送了大军以后,回头就改装成货船或者客船了。”

“这一次运兵,杭州需要三年不从漕运航道拿分红,而朝廷也将如数减免杭州税入……”

“如此运兵,地方州府可愿意?漕运东家也愿意?”

以前运兵,是由转运使衙门组织,不管是抽调民夫,还是征用民船或者官船,那都是有朝廷的法令做基础,自愿不自愿,都没得选择,只能执校

所以,在运兵时,不管是船只,还是运营途中的各种伺候,大多数是能省就省,甚至军卒吃不饱,军粮掺些砂石,那都是常事。

更有甚至,还出现故意使用漏船,将将士们停留在漕运通道上,然后跟官府坐地起价的情况。或者是地方州府伙同漕运克扣军粮,践踏将士的事多有发生。

现在都改为民运了,或者是半民间,半朝廷的方式,会不会比以前更糟糕?

“好叫将军知晓,转运兵员,对于地方州府而言,是记录在案的不,也同样是地方州府的政绩,特别是下官作为军务司的政绩。”

“只要一年有这样一次转运,不出差错,下官今年的吏部考评上等是肯定的。并且,只要州府承担一次大军的转运,朝廷会给与地方州府一定的税入提留,这对地方州府而言是大的好事。”

()

“至于漕运东家······地方州府对航道有管辖权,在漕运那里有份子,承担一次转运,交好州府衙门不,州府还三年不分红······这样的好事,有人抢着干。这大运河的漕运可不是独一份······”

在军务司嘴里还吧嗒着,感觉挺惋惜的。可不吧,这样的好事,都让狗日的商贾赚了,州府虽然也得利,哪有商贾赚的多。

朝廷是大气,做事厚道,否则就是让他们这些商贾免费转运将士,也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