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兴了(2 / 2)

,其兵已没入吴三桂部下。

这之后分散关内各地的诸王贝勒,才慢慢被召回北京,共商大局。多尔衮在大同获悉皇太极的死讯以后,心情复杂地回到京师,发现局面已经成为异常复杂之局:

首先是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是四大贝勒中排序还在皇太极之上的大贝勒。在皇太极一朝中,代善因为年长位尊,长期遭到压制,早已赋闲家居,不问朝政,实力也十分有限,基本采取中立立场,不论谁想要继承皇位,代善都会支持;

其次则是济尔哈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尚有一定实力,但他在深州被李来亨打败,不仅没有增援获鹿战场,反而狼狈逃回北京,已遭到诸王贝勒的责难,更加没有话语权决定大清皇位的归属;

再则便是多铎、阿济格,多铎的正白旗是八旗中实力非常强的一支,他自己也存有不小的政治野心,但是孤掌难鸣,连阿济格都不会支持多铎上位,阿济格自己当然是支持多尔衮上位的;

问题在于豪格,豪格拥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镶黄旗支持,本人又统领正蓝旗,坐拥三旗兵力,还在获鹿战场立下军功,如果不是当时诸将急于返回北京镇压刘泽清和高第叛乱,恐怕豪格已经成功继承了大位。

豪格是多尔衮的最大对手,多尔衮自己拥有镶白旗和两红旗的支持,总体上与豪格旗鼓相当。

若不是镶黄旗的嫡系在砀山之战遭遇过沉重打击,没有参加获鹿大战的多尔衮,恐怕根本不是豪格的对手了!

冥冥之中,李来亨又一次影响了大清国的国运。

在激烈的争论,甚至于是镶黄旗和镶白旗两旗武士的白刃对峙以后,事情还是以诸王妥协,拥立六岁的福临继帝位而告终。

但是立福临继承皇位只是表象,内里的本质则多尔衮和豪格两派人马对于摄政权的争夺——这件事则最终以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豪格被封为皇兄摄政王而告终。

豪格年纪轻轻又力大超群、战功卓越,还是皇太极的长子。他和多尔衮共享摄政权,就使得多尔衮试图依靠阴谋诡计来完全夺取大清国政权的图谋完全落空了。

所以一想到这点,多尔衮就感到异常的扼腕叹息。

豪格这等愚蛮小人,何德何能与睿王共享政权呢!

至于明朝,崇祯到底死在谁的手里,多尔衮和大清的诸王贝勒们自然是心知肚明。

当然……当然是闯贼嘛!

闯贼李自成用弓弦勒死了崇祯皇帝,八旗兵又击杀了李自成,为明朝复了君父之仇。那么明朝不管是赐币或者是赐地于大清,也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只是大清国与明朝是手足兄弟之国,虽然豪格有意就此顺势吞并河北,但多尔衮立即严加反对。

多尔衮知道李自成虽然已死,但闯贼尚未全部消灭,大清国还有必要继续使用明朝的旗号。现在北京粮食早已告急,必须尽快获得江南漕运的支援,大清才能度过难关。

所以多尔衮力主拥立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继承明朝的帝位,如此,北京城里又继续坐有两位皇帝了。

已被内定为陕西三边总督的汉奸孟乔芳就吹捧说:“昭和与同治,此二年号皆出于睿王之手,全具足盛义,实在过人。”

多尔衮微微一笑,其他文官就跟着上来拍马屁,一个说“大清新帝年号昭和,取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之意,果显出大清尊皇剿贼、延续友邦宗庙社稷的盛德”,另一个则说“大明新帝年号同治,也足显出汉人与满人、汉帝与满帝共理天下的好寓意”。

多尔衮则笑道:“我大清入关,全是为了扶立明朝同治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