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9年新年献词(2 / 4)

浴血激战 达盖尔的旗帜 12651 字 2021-01-01

降,意味着我们维持在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层级上越来越难,甚至竞争烈度加剧了,却连饭碗都保不住。

创新乏力带来的增长衰退,让原本的互利多赢变为零和游戏,这意味着人与人,国与国,社会各参与者之间纷纷收起了原本温情的面孔,摩擦增多,戾气横行。

社会主流思潮将更倾向闭关自守,放弃那些细腻的分层,对小众人群的关照,因为再也负担不起。像法国“黄背心”一样,越来越多来自底层的反抗,只是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世界从球化的高空中砰然坠地。

对每个人而言,衰退意味着所有人都只为自己,收起善意,持续利他的动机不复存在。当自保都成问题的时候,谁都没有多余的爱心匀给别人,本来就是怀疑论的人会得意于“及时止损”,而更多人则陷入加速撤退和互相踩踏。

过去一年,是什么刺痛了我们的神经,伤及了我们最为珍视的安感?答案也许有很多,但重庆那辆从大桥坠入长江的公交车,相信肯定是其中之一。

事故一经发生,大量现场信息被广泛传播,以致人心惶惶。然而出于人类的自保机制,我们会很快忘记大多数事件的冲击,只有事件受害者和家属们,承受永无止境的失去和悲伤。尽管你有机会上热搜,但最终承担一切的还是你自己。

虽然我们还能看到有些群体,比如在校学生,可能依然沉浸在简单温馨的日常生活里,也可以因为更宏大的议题而兴奋;但这恐怕源于他们仍然衣食无忧,还没有经受社会的严峻考验。那种考验的降临,将可能让他们一夜之间完、彻底地改变想法。

早一点产生危机感,是好事。

无望的“自我提升”

1930 年代“大萧条”期间,大部分美国人陷入困窘,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和基于此建构出来的生存经验,发生了根本改变。

这些被改变的生存经验里,其中就有这么一条——

寄希望于自我提升,知识积累,充其量只能陶冶性情,对改善境遇其实没多大帮助。有学龄孩子的家长,如果想让孩子遵循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路线,也将越来越玩不转。

原本只要你掌握更多技能,比别人会的更多,就能保证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的话,未来可能不管你怎样努力,最后的结局跟那些曾经看不起的“社会底层”也差不太多。

当年,在美国大街上有西装革履的求职者挂牌写道“我懂三门手艺,会三门语言,失业三个月,只想找一份工作。”

而大多数曾从事光鲜体面活计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模仿上班一样,每天准点穿着套装出门,哪怕只是出去闲逛,或是到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脱下套装讨饭吃。

萧条意味着传说中的“人人平等”,就是会以这样一种残酷的方式实现。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报名报班,充实自己,希望掌握一些新手艺,新技能,让自己变成所谓“u盘化生存”。不管新东家是谁,都能把自己成功“卖出去”。

一些老生常谈特别“丧”的公众号文章写到最后,实在没法收尾了,基本上都是以“充实自我”“行动”“打卡”强行结束。

但是,这也许只能让各路“知识付费”的布道师获益——“u 盘”口号的提出者罗振宇,也照例会在今年的跨年夜直播自己的讲座。

这种用知识填补焦虑的情景与当年也非常类似,只是当年好歹还没有这么多贩卖知识的人。1933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 1929 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 200300 万之间,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 50。

直白的说,这就好像一群女孩树立了一个价值观(不论正不正确),就是要早早的把自己打扮好,让自己“卖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