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9年新年献词(3 / 4)

浴血激战 达盖尔的旗帜 12651 字 2021-01-01

然后能“嫁个好人家”。

她们开始前赴后继练出马甲线和翘臀,燃烧卡路里,并启动了残酷的内部竞争。然而,她们这么拼,最终能取悦谁呢?“好男人”的坑都没几个好占了,练再多也没有用。

现在觉得自己工作不够好,或者刚刚被裁,总想着通过“改变自己,自我提升”来改善境遇的人,与上面这个比喻何其相似!

就算你再怎么自我努力,超常规发挥,不也只是在一大批同等实力的同龄人当中自相残杀,披荆斩棘,只为了保住自己原来的相对地位吗?

通过提升大家的加班标准到996,再到10106,一点一点逼迫所有人付出本不应该付出的代价,保住一个也许是极其普通的职位,这就是职场竞争的“内卷化”。

一大批才情相似,能力高超的人,在一个顺遂的时代里,本应该过得舒舒服服,应该获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回报,却无奈需要在内卷的自相残杀中,白白耗费生命和才干。

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一书中写道“中产阶级跌落迅速得令人心痛。在加利福利亚水库干粗活的工人中,有好多是农场主、牧师、工程师,还有一位是中学校长和一个密苏里州某银行的前任行长。”

我想,今后如果出现幼儿园老师都要求博士后学历,或者一个看大门的也得本科211985,或与之类似的情况,也许一点都不奇怪。

与真实生活中的人交朋友

先别急着问“那我们就活该找不到工作受穷吗?”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太能忍受突然之间节省太多开支,突然“变穷”的生活呢?其中一个原因,我相信是我们有太多生活上的便利和安慰,过去是通过花钱购买的方式获取的。

物质和精神食粮的丰富,购买力的相对提升,也让我们越发孤独。

著名的“邓巴数”规定了我们只能和最多 150 人维持紧密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指我们“知道对方是谁”并且了解自己和对方之间的关系。

然而,我们把这 150 人配额中的一大部分拿出来,贡献给了或真实、或虚拟、或明星、或草根的远程偶像。追星吃瓜刷抖音,挤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由美国国科学基金会资助,杜克大学实施的跟踪调查显示,1985 年时美国人平均说自己有 3 个亲密朋友。这一数字在新千年伊始降到 2,到 2014 年已经是 0 。

产生于网络上,暂时没有走到“奔现”这一步的关系,多数是“蜻蜓点水”,一旦就某个议题产生重大分歧,冷处理一阵,发现对方与你就这么断了联系。

而至于远离地面的实体或虚拟偶像,则更是一种花钱砸出来的幻梦,他/她无法针对你个人的困惑,给出具体的,真切可感的关怀。

如果你可以成功“自我催眠”将偶像言行强行解读为给自己说的话,也许还好;但你最好祈祷这位真人偶像千万别“糊”了,或者你追的动画/漫画没完结没“过气”。不然,还是逃脱不了信仰崩塌。

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降温,社会变得不再友善。所以,你必须从对不固定他人的友好,对宏大叙事的关怀中退出,退回到自己和身边最亲密的人形成的圈子里。

——这个最亲密的人,当然不必须是你的父母亲属,如果暂时没有另一半也不用急着找。只是,个人要尽量少与人交恶,多交现实中的朋友,或者一对一的,有线下交流潜力的网友,少将精力放在单方面的情感付出,和漫无边际的浏览上。

不与人争吵,对有利害关系的人,比如上下级,可以避免过快透支“社交货币”,给自己未来埋下隐忧;对素不相识的人,可以尽量减少你遇到一个反社会人格的疯子,或刺激他爆发出来的几率。

而那些真实可触的友谊和情